四川中衛(wèi)北斗科技有限公司

            在線咨詢
            微信

            微信掃一掃

           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加好友

            成都“硬核科技”有多牛? 新一代“人造太陽”有望2020年升起!

      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19-11-27 17:19

            我國一位核聚變專家曾說過,“如果將來有一盞燈會被聚變之能點亮,我相信這盞燈一定、也必須在中國!”


            如果這盞燈,

            不僅誕生在中國,

            還誕生在成都呢?


            或許,我們離這個夢想更近了一步。


            11月25日-29日,首屆中國磁約束聚變能大會暨聚變能活動周在四川樂山舉行。小科從大會上了解到,我國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“中國環(huán)流器二號M”目前建設順利,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,開展相關科學實驗。


            “中國環(huán)流器二號M”就位于成都,由中核集團核工業(yè)西南物理研究院承建,是開展聚變堆核心技術研究的關鍵平臺。該裝置以氫、氘氣體為“燃料”,通過把它們注入裝置并擊穿、“打碎”產(chǎn)生近堆芯級別的等離子體,來模擬核聚變反應。

            究竟什么是“人造太陽”呢?即在地球上建造一個裝置,該裝置通過可控熱核聚變方式,模擬太陽發(fā)光發(fā)熱釋放能量,給人類帶來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,俗稱“人造太陽”。


            今年6月,伴隨著主機線圈系統(tǒng)的交付,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“中國環(huán)流器二號M”的全面工程安裝拉開序幕。與國內(nèi)同類裝置相比,‘中國環(huán)流器二號M’裝置采用了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,有望將等離子體電流從我國現(xiàn)有裝置的1兆安培提高到3兆安培,等離子體溫度將有望超過2億攝氏度——這將是太陽溫度的20倍!

            這意味著在實驗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現(xiàn)象更接近核聚變的真實反應,更有利于聚變堆核心技術研究。該裝置計劃將于2020年投入運行,屆時,中國最先進、國際領先的“人造太陽”實驗裝置將在成都誕生。它將為我國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(ITER)相關實驗與運行以及未來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,并培養(yǎng)核心骨干人才。


            “成都造”新一代“人造太陽”這么牛,還不得不說說在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(yè)西南物理研究院。在我國加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(ITER)計劃后,中核集團核工業(yè)西南物理研究院就是其中一支的重要核心研發(fā)力量。

            作為清潔能源項目之一,“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(ITER)計劃”,是目前全球規(guī)模最大、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。由于可控核聚變研發(fā)難度巨大,“ITER”計劃由世界30多個國家合力進行研究。我國政府于2006年簽署了ITER協(xié)議,并承擔了9%的研發(fā)任務,基本覆蓋了ITER核心部件的研發(fā),而工業(yè)西南物理研究院承擔了其中涉核部件研發(fā)。它也成為了成都融入?yún)⑴c國際科技合作的一個“縮影”。


            我們?yōu)楹我獏⑴c“ITER”這個技術呢?中核集團核工業(yè)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段旭如表示,“人造太陽”可給人類提供無窮盡的能源,希望通過參加這個計劃,掌握100%知識產(chǎn)權,能發(fā)展中國自己的“人造太陽”。如果ITER按計劃取得成功,預計將在2035年左右建造聚變示范堆(DEMO);有望2050年前后建造第一個商用反應堆,也就是可供商業(yè)利用的電站,到時,人們將用上核聚變能。


            通過長期的攻堅克難,我國目前在“人造太陽”技術上達到了怎樣的水平呢?段旭如表示,有部分核心技術已經(jīng)走在世界前列,比如,2016年,由“四川團隊”自主研發(fā)制造的國際熱核聚變核心部件“第一壁”,在國際上率先通過權威機構認證。


            而“中國環(huán)流器二號M”也是在段旭如博士的帶領下研發(fā)、建造的。隨著“中國環(huán)流器二號M”在2020年投入運行,我們不僅將向世界展現(xiàn)“成都力量”,也將為人類開發(fā)利用核聚變清潔能源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。

            作為高科技戰(zhàn)略產(chǎn)業(yè),核工業(yè)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。依托中核集團核工業(yè)西南物理研究院,成都在核工業(yè)新能源領域的科技研發(fā)實力不容小覷。


            事實上,近年來,不只是“人造太陽”,成都擁有豐厚的科學底蘊,隨著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的不斷深入,成都正在涌現(xiàn)越來越多的“硬核科技”。


            西南交通大學把高溫超導磁懸浮應用到軌道交通領域,研發(fā)出了時速高達1000km/h的“超級高鐵”。成都理工大學核工業(yè)與自動化研究學院的一支團隊研發(fā)出了一部世界領先的“超級探測儀”,這臺探測儀可以探測出我國超過80%的放射性礦產(chǎn)資源。

           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耗時5年研發(fā)出“助行外骨骼機器人”,猶如科幻影片“鋼鐵俠”身上的“盔甲”,可按照使用者的指令,幫助其站立、坐下和自如行走。


           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耗時5年研發(fā)出“助行外骨骼機器人”,猶如科幻影片“鋼鐵俠”身上的“盔甲”,可按照使用者的指令,幫助其站立、坐下和自如行走。

            來自成都,走向世界。

            一個個源自成都的創(chuàng)新成果,

            一個個打破壟斷壁壘的硬核科技,

            正在成為支撐中國智造的重要力量!







           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

            版權所有? 四川中衛(wèi)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   蜀ICP備14007264號-3    技術支持: 竹子建站
           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视频,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,国产亚洲香蕉aⅴ播放,国产成人精品综合